中国最大“氯化镁”生产基地·青海省格尔木市察尔汗盐湖欢迎您!      全国统一销售热线:400·887·6363
 扫一扫 手机站
全部产品分类
 资讯中心
    
失败的企业管理者往往都有这么几点特征
来源:青海镁业 | 作者:qhgem | 发布时间: 2020-12-01 | 152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制造业从业十年,从一个现场技术员慢慢转型到了管理岗。我被别人管理过,也管理过别人。成功的经验有许多人都在讲,但我想分享一些失败的案例,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,也希望能对大家的管理道路有所帮助。

管理中过度相信专家,相信方法论

2012年,我在一家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做工程师,主要负责产品的机加工以及机加工后的外观检查。由于市场逐渐景气,公司的订单越来越多。同时带来的问题就是由于现场的管理跟不上,造成了很多生产浪费。于是公司就邀请一个专业的团队做现场改进。现场改进很成功,原本一个零件检查需要18秒钟,硬生生缩到了8秒钟。这把董事长高兴坏了,因为整个产线的产能提升了两倍多。但是没过多久,现场零件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多。原因是专家们设的8秒钟,是基于员工两个小时的工作测出来的数据。事实上一天的活干下来,劳动强度比预估的要大得多。而且,光加量,不加工资,员工的积极性自然降低了很多,于是漏检零件也几乎变成了常态。最终的结果就是,不仅被客户抱怨,还白花了钱请所谓的改进专家,然后重新回到以前的18秒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不自己去把握,只相信专家的方法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。人的行为可以做一定程度的量化,但是完全将员工数字化,只讲求KPI的专家,虽然短期会带来一定的益处,但长久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。

因为管理毕竟还是管理的人,而不是数字或者机器人。人的行为除了理性,还有很多情感掺杂在中间,作为管理者一定要结合方法论和实际情况来做决策。

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可口可乐准备推出新的可乐,大量的专家给了他们大量的数据来说明,新可乐要比老可乐好喝的多,新可乐的配方要更加的优越。原因是他们的专家团队做了大量的盲测(就是让用户蒙上双眼,品尝新旧两种可乐),结果都显示说新可乐优秀。结果等推出新可乐的时候,差点引发群众的抗议游行,最后又不得不回到老可乐的配方上。因为专家们忽略了客户对老可乐的感情。

把自己封闭起来,脱离基层员工

我在2015年的时候,曾短暂的在一家民企待过几个月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个老板非常强势,说一不二,下面人不敢提意见(当然提了也没用)。他很少和下面的员工交流,基本就是自己在办公室看公司发展方向,然后全国到处参加会议。他觉得自己作为公司的负责人,要带着下面的员工前进。下面员工的水平都比他自己差太远了,所有问题都只能他来做决定。而下面的人有什么问题也是能瞒着就瞒着,能捂着就捂着。实在瞒不住了就大事化小的来汇报,毕竟谁也不想被老板骂。结果就是公司很多问题都积重难返,最终从一家实力不错的民企,变成了一个小作坊。

很多管理者都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,让手下员工和自己的距离越拉越大。结果就是他们从来都听不到真实的声音,也看不到事情的真相。只有问题爆发的那一刻,他们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但往往也错过了解决问题的黄金时期。

就像二战里面希特勒一样,因为他的脾气,手下没人敢向他汇报坏消息,所有的战事都是好的,顺利的。直到俄军都快攻进柏林,他还以为自己的军队占据着巨大优势。

所以,作为管理者,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,不要做“神”,要做能听到基层声音的倾听者。

犯了错误,拒不承认

曾经我有一个上司,他自己从来没认过错,永远都是别人的问题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为了赶一个新产品的进度,他要求将原本高精度的尺寸放宽一些,好让我们现有的设备就能加工。负责产品研发的同事在一开始就指出这个尺寸不能放大,不然可能会有失败的风险。结果上司还是强行推这个方案,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失败了。但是上司不认为问题在他要求放大的那个尺寸,而是生产的同事没有加工好,研发的同事没有找出更优的设计,问题出在生产和研发。后来,愿意说话的人越来越少,有能力的都跳槽走了,不愿意留下来背锅。而部门的业绩也越来越差,最终他自己也黯然离职。有很多领导在犯了错以后,选择文过饰非,用很多方式来包装自己的决定没有错,只是下边的人执行出了问题。

很多领导的套路都可以总结成一句话,叫作不要承认犯了错。如果情况不妙的话,能掩盖就掩盖,等到危机全面爆发,再去从外部环境中找个原因,把责任推到一个替罪羊身上。

但作为一个团队的老大,我们也要考虑到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,犯了错就坦然的承认,然后改掉它就好了。就像孔子说的:

孔子曰,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。过也,人皆见之,更也,人皆仰之。

君子不要怕犯错,犯了错可以马上改掉,像日月之行也这都是能够看得到人们都能够看得到,所以你能够改掉它,人们更加会心存敬仰。而拒不认错只能带来一时逃避,却会留下更深的团队隐患。

结语

我导师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:“我不是看你团队犯了什么错,而是看你团队犯了错以后,你们是怎么应对的,那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。”所以,没有完美的管理者,我们都是在犯错中前进。重要的是我们同样的犯了几次,又学到了什么,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所感悟。

    
×